高校大学生走访中原大学旧址 追寻高校根缘 弘扬中原精神

发布者:胡万松发布时间:2018-08-07浏览次数:11

     中国青年网武汉87日电(通讯员 张子弦 郑玉姣 李琳)为迎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感受建校时期的艰苦环境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绿小分队的成员们在许平、张进、胡万松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宝丰县大白庄村中原大学旧址实地探访当地村民,在访谈交流中了解中原大学建校历史,领略前人风采,感悟中原精神。

苦中作乐,奉献之心矢志不渝




中原大学旧址门前景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郑玉姣


19488月2日刘伯承司令员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原大学正式成立了。”学校的校址就设在宝丰县大白庄村。

进门是一个小院子里面只有三间土瓦房一棵已有150年树龄的刺槐树上挂着的锈迹斑斑的小钟,见证了那段艰难的历史。据附近街坊邻居介绍,房子很早之前塌过,后来被修缮成了关帝庙。在校部搬离大白庄之后,这里便成了小学

建校元老黄洪老师讲述了那段艰苦的时期随着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各方面的干部却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知识分子非常缺乏,需要快速、高质量地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干部中共中央中原局对建校一事高度重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积极筹备。

黄老还表示,当时的环境极为简陋。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空中有国民党的飞机,白天还有几道封锁线,大家都是夜里行军,学生们需冒着巨大危险步行里路去那个无教室、无课本、无宿舍的三无“大学”。学生听报告都是坐在地上,一就是3、4个小时。吃的是小米稀饭白豆腐住的是草棚马厩。虽然艰苦,但一回忆起那段日子,心里是愉快而幸福的。

环境虽然艰苦,但没有人喊苦喊累国家需要他们前线需要他们人民需要他们。在战乱不停的年代,他们历经沧桑,苦中作乐,锤炼自我,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美好青春。这一段艰难的革命历程无处不体现着中原精神的精髓——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

坚定信念,建校元勋培育栋梁




座谈会上的建校元老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琳


建校初期主要是由陈毅和邓子恢两位同志授课,两位前辈为学生们作多方面的学习报告,学生们接触到了很多新鲜名词。后任命范文澜先生作校长、潘梓年先生作副校长。

黄洪老师回忆到自己听过陈毅元帅的两次讲课和报告,评价陈毅元帅打仗是常胜将军,作报告时却很诙谐幽默,讲话很有风度。

郝侠君老师评价范文澜校长是优秀的历史学家副校长潘梓年是优秀的哲学家,并我们讲述了副校长潘梓年的事迹。郝老讲到潘老写的《逻辑学》受到毛主席的欣赏,曾担任新华日报的社长,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最终成为中原大学副校长。

郝老感慨道:“我们有这两位校长——都是得到国内外承认的——一位历史学家、一位哲学家,我们应该感到光荣没有哪个学校同时具有两个著名的学者来担任校长,这是中央的重视,这个历史、这个光荣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

时代更迭,中原精神永相传

中原解放纪念馆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郑玉姣


邬义钧教授是这样解读中原精神的:“一是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三是艰苦长远为新中国建设打下基础。

几位座谈会上的老师都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中原精神确实,中原大学培养出来的那一批风华正茂的革命知识青年,有的投身前线英勇牺牲,有的身经济建设无私奉献。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好青年,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前人的丰功伟绩已成历史,如今的中南大人将不辱使命,继承前人教诲,学习前人伟大的革命精神,秉承“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新时期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绿小分队的成员们向革命前辈们了解了那段为人民教育事业之崛起而奋斗的光辉岁月,从中领会到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中原精神。正如旧址门前的碑文所写“饮水思今天的一切是前辈们用汗水与鲜血换来的,光荣的历史不能被遗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将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坚持“不忘初心跟党走”、“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更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