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发:两位反坦克武器中的“难兄难弟”

发布者:胡万松发布时间:2018-05-04浏览次数:11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二十余年里,我军的战争对象假想敌和战略防御的重点都是前苏联。尤其是我国北方的部队,在部队配置,训练中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指向苏联。在这段期间,军队提出需要设计一种威力较大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弹,能大量列装部队,作为一种群众性反坦克武器。

到1977年五月,新型反坦克手榴弹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正式确立:全弹质量 ≤1公斤,全弹长 ≤320毫米,弹径 ≤57毫米,破甲威力200毫米/30°,采用万向碰炸引信,全弹密封防潮,勤务处理安全可靠,宜长期储存;结构紧凑,便于战斗使用;外形美观、工艺性好,适合动员生产。

1980年3月通过部队使用试验,最终命名为“1980年式反坦克手榴弹”,简称“80式反坦克手榴弹”。该弹主要战术用途是在防御、袭击、伏击战斗中,用于毁伤敌人的坦克、装甲车辆、野战工事等目标;可破坏仓库、无装甲防护的军用车辆、输油管道及杀伤敌坦克后面的有生目标等。该手榴弹最大直径75毫米,全弹质量1公斤,全弹长330毫米,弹体形状为圆柱形,壳体材料为薄金属皮,弹体质量678克,投掷距离17~35米,配机械触发引信,引信的出手保险距离4米,解脱保险距离10米,装梯恩梯/ 黑索金混合炸药,主药柱质量390克,副药柱质量52克,穿透普通轧制装甲钢板厚度为200毫米/30°。


该手榴弹引信比较复杂,由着发机构、保险机构、定向装置、勤务保险装置和重复装定机构组成,均装在手柄内,手柄和连接座间加装密封垫和防粘垫,并用保险箍来固定,既起到了密封防潮的作用,又构成勤务保险,保证了手榴弹勤务处理中的安全性。重复装定机构由手柄凸起、握片支耳及保险销组成,作用是让拉脱保险销但又失去投掷机会的手榴弹能重新恢复保险状态。

该弹曾经在部队试用过,但其评价并不高。首先是太沉,1公斤重量就是身体强壮的战士也只能投掷35米左右,一般战士更近,这么近的投掷距离很难满足战斗需要;还有的问题是威力小,虽然该弹理论破甲厚度是200毫米/30°,但实际使用中往往达不到这一点,对付新型主战坦克力不从心。而这两点不足又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增大威力,必然要增加弹重,那就更加恶化了投掷距离不足的毛病。其实,由于反坦克手榴弹靠人力投掷,威力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提高空间非常有限,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不再发展反坦克手榴弹的原因。因此,80式反坦克手榴弹在短暂试装后很快退役,现在部队已经不再使用。


相似命运的还有79式70毫米手持反坦克小火箭。79式70毫米手持反坦克火箭有过实战经历,曾作为援外武器出口用于柬埔寨战场。该武器全重1.66公斤。发射筒内径70毫米,全长426毫米,全重0.516公斤。火箭弹最大直径70毫米,全长420毫米,全重1.144公斤,初速52米/秒,直射距离100米,最大射程250米,垂直破甲威力100毫米。



该反坦克火箭是一种一次性使用不占编制的武器,主要用于摧毁轻型装甲目标和250米以内的火力点和野战工事,也可以杀伤敌有生力量。它由整体式发射筒、简易折射瞄准具和杀伤/破甲两用火箭弹组成。发射筒前大后小,外型犹如一只大号手电筒。前半部分上装有准星、瞄准具座和折射式光学瞄准具。光学瞄准具插入瞄准具座,平时折放在发射筒上,使用时扶起逆时针转动45°,便在立柱簧的作用下自动卡入定位槽。后筒比前筒细,上面有击发机座,可以安装发射机构。为了防止雨水、灰尘等进入发射筒,平时击发机用一个橡胶罩覆盖,筒的前后两端有防潮盖。


 79式手持反坦克火箭的发射方式比较独特,它既不是肩扛发射,又不是夹在腋下发射,而是用手握持后向侧面平伸,筒口向前发射。发射前射手扶起瞄准具,打开击发机,用筒上的折射瞄准具瞄准目标后按压击发机,火箭弹即射出。79式手持反坦克火箭具有体积小巧、重量轻、携行方便的优点,但是由于威力太小,所以部队没有装备。


虽然这些武器并没有在部队直接发生作用,但是再许多细节上的设计上,也正是由于这些一代代被淘汰的武器,为我军的后续武器设计提供了经验。